俄军攻入红军城后,不到24小时,泽连斯基与普京面谈的时间定了。 三年多的硝烟,从未像这一次那样,逼近乌克兰的心脏。一座名叫红军城的战略要地,在乌克兰军队苦心经营十年之后,被俄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。攻陷这座城市的,不是铺天盖地的炮火,而是悄无声息的渗透小队。 而就在这场城市战役刚刚落幕不到24小时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突然释放出重磅消息:他与普京的会谈时间,已经进入议程。 战火未熄,谈判却悄然提速。这背后,是一盘精心编织、步步推进的大棋,一头是红军城的沦陷,一头是伊斯坦布尔的会晤。这场俄乌冲突,从最初的炮火横飞,到如今的谈判桌前,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局势的微妙转变。 2024年7月22日,乌东前线突然传来惊人战报,红军城失守。这座面积达29平方公里的城市,地处顿巴斯腹地,连同紧邻的米尔诺格勒,总面积达52平方公里,堪比一个中国地级市。乌克兰军方将其打造为坚不可摧的后勤堡垒,连接基辅的主干公路直通前线,意义重大。 俄军此次并未大张旗鼓,而是悄然渗透。从边缘废弃建筑开始,逐步穿越工业区和居民街道,控制关键路口,设置路障,呼叫支援。乌军虽曾尝试反击,却因情报失误、反应迟缓,被打得措手不及。巡逻队在街头遭遇伏击,战斗零星分散,俄军推进迅速,仅一天便控制了城区主要区域。 俄军的胜利并非偶然。据悉,7月22日当天,俄方仅动用两个摩步旅,就完成了支援、牵制和反打三项战术任务。这两支部队是从康斯坦丁诺夫卡围城战中抽调而来,训练有素,火力强悍。乌军前线接连告急,防线被撕裂,整个战局随之一变。 红军城的陷落,不仅是地理上的失守,更是心理上的巨震。乌克兰国内一片哗然,后方动员混乱,民众对持续战争的厌倦情绪迅速蔓延。哈尔科夫街头曾传出民众围堵征兵车辆、强行救人的视频,显示泽连斯基政权的动员能力正遭遇空前挑战。 就在红军城战火尚未熄灭之际,伊斯坦布尔迎来了一次不平凡的会谈。7月23日,俄乌第三轮和平谈判在土耳其举行,虽然最终未达成实质性停火协议,双方却在“交换战俘”上初步达成一致。乌方让步明显,全程以俄语沟通,被外界解读为战场压力下的姿态转变。 这场谈判背后,普京在战场和舆论上双线施压,步步紧逼。俄军在红军城胜利后,立即释放出3000具乌军士兵遗体,单方面交还乌方,震动舆论。这不仅是对乌军士气的沉重打击,更是对国际社会的强烈信号: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,已占据主导权。 乌克兰国内的反应更显微妙。泽连斯基政府对这笔“遗体交易”保持克制,未敢高调回应。与此同时,乌军加紧在红军城周边修筑新防线,试图稳住阵脚。但俄军已趁势推进,周边区域纷纷告急,局势极度紧张。 冲突的外溢效应也逐步显现。朝鲜在此前派兵协助俄罗斯收复库尔斯克之后,又承诺再派出3万人支援俄军。作为交换,朝鲜低价获得俄罗斯的能源、粮食与军事技术,常规军力迅速提升。两艘5000吨级驱逐舰下水,第三艘建造中,半岛局势面临新一轮洗牌。 整个俄乌战局,已从单一战场演变为全球博弈的缩影。欧洲国家在冲突中持续“放血”,美国虽想抽身,却难以全身而退。而在这个多方角力的局势中,中国始终秉持和平、公正、劝和促谈的立场,不偏不倚,展现大国担当。 外交部长王毅在7月25日会见东盟秘书长高金洪时指出,俄乌冲突的根源在于历史遗留问题,解决之道应当冷静、理性,而非火上浇油。作为俄乌共同的友邻,中国愿为缓和局势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。 中国在乌克兰的基础设施合作与在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布局,决定了中国不会在这场冲突中袖手旁观。 此时此刻,红军城的失守,伊斯坦布尔的会议,泽连斯基的转向,普京的强硬,都如同棋盘上精妙的落子。一场关于命运的对弈,正在悄然展开。而那场迟迟未敲定的元首会晤,终于在烈火与焦土中,看到了模糊的时间轮廓。 接下来的博弈,或许将决定这场战争的真正终局。但无论走向如何,一个清晰的信号正在释放:乌克兰已无路可退,俄罗斯有恃无恐,和平的窗口正悄然开启,也可能随时关闭。 在这场以鲜血书写的新冷战篇章中,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,将继续以务实、理性、和平的姿态,引导各方回归谈判桌,为世界注入稳定正能量。这不仅符合中国利益,更是对全球和平的庄严承诺。 信息来源: [1]时隔3年 俄乌面对面两小时谈得如何 新华社客户端 [2]俄乌第三轮直接谈判结束,双方同意新一轮换俘,乌提议泽连斯基和普京在8月底前会面 大江网